【Yahoo新聞報道】在後疫情時代,大批外賣員穿梭大街小巷為市民送餐,背後各種辛酸和故事卻鮮為人知。有藝術展覽以外賣員為主題,透過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從勞動、文化與人性角度探索外賣員的生存狀態。策展人希望將平日「不可見」的勞動者呈現於公眾眼前,喚起對他們的關注。
「袋鼠、熊貓、狗」
該藝術展覽名為「袋鼠、熊貓、狗 | Kangaroo, Panda, Dog」,由黃嘉瀛(KY)任策展人,展出藝術家陳可樂、廖子盈(Grace)、黃雅珊(Ailsa),以及紀錄片創作者江耀榮及張善怡的作品。策展人KY解釋,展覽靈感源於她對香港外賣行業中動物意象的觀察。袋鼠和熊貓固然是現有或過往的外賣平台標誌,而廣東話常利用動物形容勞動者的辛勤,例如「做到隻狗咁」、「做牛做馬」。這些語言與文化的交織,啟發了她策劃這場展覽,探討動物意象如何反映外賣員的勞動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至對城市中「人性」與「動物性」的思考。
「我想講嘅不只係外賣員嘅辛苦,而係呢座城市點樣看待勞動者。佢哋唔只係送餐嘅工具,而係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嘅人」。展覽由疫情期間開始籌備,期間外賣行業經歷Deliveroo平台倒閉、Keeta進駐香港、外賣員權益關注組解散等變遷。這些事件成為展覽的背景,反映外賣員的掙扎與適應。展覽包含短片、雕塑及互動遊戲等藝術品,形式多元,希望讓觀眾重新認識外賣員的勞動與生活。
曾參與罷工聯繫外賣員 利用街頭遊戲「Ludo」創作
藝術家陳可樂的作品《Ludo》以南亞裔外賣員的街頭遊戲「Ludo」為核心,結合22分鐘的短片,呈現外賣員日常,帶出外賣員面對交通意外的風險。他於2022年曾參與Foodpanda罷工,與外賣員建立了深厚聯繫,觀察到南亞裔外賣員在工餘間隙常於街頭玩Ludo。這款源自印度的飛行棋遊戲看似簡單,卻充滿競爭與速度感,「佢哋玩Ludo嗰時好快,好似奧運比賽咁,一定要贏」。陳指這種速度感與外賣員被平台演算法「派單」、限時派送的緊張生活不謀而合。
「藝術就係將不可見視為可見」
陳提到,外賣員群組常分享交通意外影片,記錄駕駛者因追求速度而付出的沉重代價。陳遂在短片並置Ludo遊戲的歡樂場景與外賣員遭遇交通意外,配上與遊戲同名的印度電影《Ludo》的輕快音樂,營造強烈反差。「我唔係做紀錄片,唔係要搏人同情……但我想填補一啲空位,呢一個我們所謂關注勞權嘅藝術展覽,藝術就係將不可見視為可見」,有望喚起觀眾對速度背後人命成本的思考。
陳可樂還觀察到南亞裔外賣員常面臨種族化偏見,部分大廈保安會直接假設南亞裔人士是外賣員,甚至有朋友在餐廳用餐時被誤問是否送餐,「呢種標籤令佢哋嘅身份被簡化為勞動工具」。因此他的作品不僅關注勞動條件,亦希望還原外賣員以外的多重身份,例如他們愛玩、愛聚會,甚至會在街頭即興舉辦「鬥大力」比賽,「呢個正正就係令到佢哋成為人嘅條件」。他亦有邀請相熟外賣員觀展,希望他們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
褪色外賣收據變藝術品
廖子盈(Grace)的作品「生命是一場不可逆的褪色」就以熱敏紙收據為媒介,探索時間的流逝與人生的選擇。她自2021年起收集外賣收據,發現這些紙張會隨時間褪色,猶如記憶逐漸模糊。她將收據製成裝置藝術,展現從2020年疫情初期至2025年的消費軌跡,也是外賣員勞動的證明。現為護士的Grace經常面對生死議題,作品也帶有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會。「收據好特別就是記錄咗你一啲生活上面嘅大小選擇,亦都表現出一種時間性......慢慢褪色嘅時間,話你知原來人會老、回憶會變淡,仲有物件會變舊嘅過程,我就好想透過顏色嘅轉變,畀人睇到一個時間嘅過程,就係咁樣慢慢fade out」。
雕塑作品「循環」以時鐘為核心,黃雅珊(Ailsa)模擬外賣員在時間壓力下的勞動狀態,將秒針從時鐘中抽出,插入立方體雕塑不斷跳動,象徵時間的無止境流逝與外賣員受平台限制的處境,「因為呢份工作係有一種,一直喺度循環,一直喺度Loop,仲有好似有種集體勞動嘅感覺」。
秒針裝置旋轉反映「無止境勞動」
雕塑的方正形狀則象徵外賣員被平台規則束縛,「因為佢哋全部都是under一些restriction(在限制下)進行,無辦法自由決定送餐路線或者時間」。秒針的持續旋轉讓觀眾無法得知具體時間,喚起對「無止境勞動」的思考,「就好似外賣員嘅生活,佢哋唔知道幾時可以停落嚟,只知道每一秒都喺度流逝」。
AI生成馬匹象徵「步兵」
Ailsa的第二件作品《白駒》是一幅數碼畫作,描繪三匹馬的形象,探索無止境前進與停滯的矛盾。第三件作品《定身》,通過iPad繪製再輔以AI軟件,生成循環播放雙頻道錄像。她解釋,AI軟件在生成馬匹動作時出現錯誤,將馬的尾部誤認為頭部,腳部動作也呈現退後而非前進,卻在背景設計下看似向前移動。「你覺得佢行緊,但其實佢停留喺原地」,加上馬匹的步行聲,猶如「步兵」外賣員般。
失業體驗外賣員生活 拍成《馬路車手之春》
至於江耀榮與張善怡的短片《馬路車手之春》,源自他2020年因失業而親自體驗外賣員生活的經歷。他笑言「做落又唔係想像中咁辛苦」,而影片記錄他們身為外賣員的日常及呈現喜怒哀樂。江指藝術創作相較新聞報道有更大的表達彈性,能捕捉外賣員生活的細膩情感。「我唔使好似做新聞咁寫啲hardcore嘅嘢,藝術有多啲空間,可以軟性啲講吓大家嘅生活」。
短片長度分別為13分鐘和25分鐘,內容亦有提及外賣員的勞動經歷與外賣員受傷後申請社會福利的挑戰,例如交通意外後的賠償問題。不過江亦強調,短片不只是談外賣員的苦,「我哋(的短片)都有啲開心位」。
「睇到佢哋嘅笑聲同掙扎」
早前「外賣員權益關注組」解散,黃嘉瀛強調藝術家的角色並非取代權益關注組的倡議功能,而是透過創作重新分配情感,讓公眾以新視角看待外賣員。「我哋希望觀眾可以睇到佢哋嘅笑聲同掙扎,感受到佢哋作為人嘅真實存在。」她亦強調即使沒有外賣員權益關注組,相信香港人亦會繼續關注外賣員,「大家每一日叫外賣,其實已經實踐緊對外賣同外賣員嘅關注,endorse緊邊個平台,係好日常嘅東西,好似呼吸一樣」。
Kangaroo, Panda and Dog 袋⿏、熊貓、狗
日期:即日至8月2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14樓歌德藝廊和黑盒子
開放時間: